13918967367
当前位置:

现代企业集团形成与发展

浏览次数:58 时间:18-10-12 12:44

     如果我们从广义的企业集团概念来考查企业集团的形成发展,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销售联合阶段。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以流通领域为主要场所、以市场为媒介的生产过程之外的供销之间的联合,如1857年在德国出现的被称之为卡持尔的第一个销售联合组织。随后在美国出现了类似的“普尔”垄断组织和在法国出现了辛迪加组织。这些组织的共同特点是,组织中的企业是完全独立的,但在组织内实行了产品销售或原材料采购等方面的联合,这种联合能保证参加考获取高额利润。


     (2)生产经营联合阶段。西方国家在经历了技术革命和管理革命后,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单靠独立企业之间在流通环节方面的联合已很难满足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况且,以卡特尔、辛迪加为主的联合形式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客观上需要把企业外部的联系变为微组内部的协作,把相关的企业组合起来。于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内部联系密切的企业集团形式——托拉斯和康采恩。1882年,由洛克菲勒家族组成了第一个托拉斯组织——美罕石油公司,随后康采思也在德国问世。康采思是通过控、持股关系,把分居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在一起,以其实力最为雄厚的一家或几家大企业(或银行)为核心组成的垄断组织,是企业集团的高级形式。19世纪末和20世纪韧,美国企业通过兼并、联合、控服等方式实现丁相互间的生产经营的联合;西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同期实现了由单一企业的微组形式向集团企业的过渡,日本在战后50、60年代出现企业合并高潮,通过复活旧财阀、系列贷款和相互持股等方式,造就了一批新兴的企业集团和“复活”了一批老牌垄断财团,使企业集团在以上诸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在一些发达国家,企业集团已居统治地位,成为主要的微组形式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如,1974年日本六大企业集团(三菱、三井、住友、芙蓉、三和、第一劝业)所属企业,包括公司(持股率50%以上)、关联公司(持股率在10%-50%之间)在内,共有8475家,实际资本额占全部企业的41%,全部资产的29.7%。


     (3)生产经营的国际化阶段。人类历史进入到20世纪50、60年代,以原子能、电子技术为代表的、领域广泛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使科学技术成果广泛地应用于生产领域,不仅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兴工业部门,而且使各生产部门日益向自动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社会化程度进入到新的层次。为了发挥各国(或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一些企业集团的产品越来越多地采用国外生产的零部件,甚至出现了产品生产的空心化(即除了设计与装配外,其余的生产过程均在国外进行)。在这样一种高度的生产社会化(国际化)条件下,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必须与之相适应,再次进行变革,企业集团因此进入到生产经营国际化阶段。这一阶段企业集团的主要形式是跨国公司、多国公司,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国际联盟。这些组织成为各国微组的一种重要形式,并在国际市场份额中占据相当大比重,推动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据联合国统计,1992年全球3.7万家跨国公司的销售额高达5.5万亿美元,大于世界贸易总额,而且对外投资的很大一部分也是由跨国公司进行的。


cache
Processed in 0.011936 Second.